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通訊員 吳磊 李驍可 李峙罕
“咔咔咔……咔咔咔……”偏遠的小鄉村里,卻有機器傳送運作聲有序響起。12月28日,在位于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馬宛村的四季椰林文昌雞產業園屠宰車間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翁書環正熟練地在肉雞屠宰自動化生產線傳送鏈上操作,“工廠就在家門口,工作省心又省力,我不再愁如何脫貧。”
這個設在村莊深處的產業園,是海南農墾東昌農場公司工會和社會企業共同建設的產業扶貧就業創業基地,吸納周邊60余名職工群眾在此務工,其中包括10余名貧困職工。一個季度,每個人的收入能達到近萬元。
一方產業,帶富一方百姓,這樣的例子在海南農墾并不少見。近年來,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控股集團),通過將產業“挪”到家門口,建設基地帶動就業創業;創新模式盤活閑置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企村結對等舉措,推動產業扶貧,讓貧困農場公司以及貧困職工“摘帽”脫貧的同時,帶動我省多處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增收致富。
以業富民 基地建到家門口 掙錢顧家兩不誤
“如果沒有農場公司支持,我們哪能在家門口找到這么好的崗位?”翁書環說,過去到海口市區打工,來回一趟光車程就將近3個小時,賺得不多,成本不少。“現在每個月能拿三四千元,而且基地建到家門口,掙錢顧家兩不誤。”
這道出不少貧困職工、群眾的心聲。對于他們來說,一人就業往往能帶來全家脫貧。如何讓職工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有活干、有錢賺?海南農墾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積極尋根問策,發現兩個關鍵性問題:一是貧困職工、群眾中閑置人口多,缺乏就業崗位和“造血”產業,另一方面農場公司周邊諸多資源有賴進一步開發、挖掘,缺乏人手。 “人不動產業動”,為何不讓產業“挪”到職工群眾家門口?
思路一開,門路便寬。2016年起,海墾控股集團工會在上級工會和集團黨委的領導下,不斷創新工作機制,通過勞模帶頭、能人帶動、資金扶持、入股共建等舉措,在墾區打造了一批就業創業基地,實現了將產業“挪”到職工群眾家門口,在推進產業扶貧、擴大就業、提升收入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在基地打造過程中,海南農墾各單位堅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擦亮創業就業“成色”。
“我們這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風景美得很!過去沒有思路,守著好資源過不上好日子,還好家門口建起了就業創業基地,帶著我們養蜂脫了貧。” 近日,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的海南橡膠加釵分公司新偉片區瓊中蜜緣養蜂合作社,脫貧鞏固戶羅正天說,過去,他有勞力、有干勁,但缺方向、缺技術,只能為貧困而焦慮。
幸好前年在幫扶干部的支持下,羅正天加入了墾區就業創業基地之一的蜜緣養蜂合作社,免費獲得蜂種、蜂箱農資和技術指導。雖然養蜂時間不算長,如今他已成為技術好手,靠著這份甜蜜產業過上了脫貧致富的好日子。
這樣的故事并不少見。根據最新數據統計,2016年至今,海南農墾已打造就業創業基地(合作社)98家,其中省級18家,解決職工就業7635人,幫扶困難職工403人。
以業興農 新模式盤活資源 多元幫扶帶產業
產業扶貧始終是海南農墾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發力點和落腳點。“十三五”期間,共投入海南農墾國有農場(公司)扶持資金1.5億多元,建設扶貧項目53個,其中農業產業項目32個,投入1.2億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農墾各企業將脫貧攻堅工作與產業轉型發展相結合,積極尋找發展機遇,大膽轉換經營思維,創新模式盤活閑置資源,抓緊推動產業升級發展。
采摘成熟龍眼,拔除林間雜草……近日,在位于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的海南農墾榮光農場公司樂光基地分公司的龍眼扶貧種植示范基地里,脫貧鞏固戶何文盛忙得不亦樂乎。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蛻變,更從中收益告別了貧困,他對產業前景充滿憧憬, “3年多前,這塊地也種著龍眼,但都是散戶種植,管理粗放,果園里雜草遍地,果子賣不出價格,可現在效益越來越好。”
2017年,榮光農場公司轉換經營思維,決心盤活這片“失落”的果園,向標準化、規模化、規范化轉型,打造脫貧增收的優質產業。“化零為整,攥指成拳,讓扶貧產業有了發展的主心骨。”該公司下屬企業海南榮光聚福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明薈介紹,當年,公司與散戶溝通協議,將84畝零散的土地資源整合,組織專業技術隊伍統一管理,探索以“分利不分地”的新模式帶動職工發展,在接收18戶貧困職工就業的同時,提供技術、銷路、種苗等多元幫扶,帶動產業發展。“龍眼經過標準化管理,實現產量品質雙提升,我們進行品牌化銷售后,獲得良好市場效益,現在基地的年產值已經達到近百萬元。”
今年,來自基地的龍眼還亮相冬交會,受到了廣大客商市民的青睞。
無獨有偶,在位于儋州市大成鎮的海南農墾西培農場公司,一個“化整為零”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帶動扶貧產業發展的故事也在上演。更進一步的是,該公司在建設火龍果種植扶貧產業過程中,積極植入“智慧”基因,與行業優質企業合作,發力智慧農業建設,并建設冷鏈物流產業園等打造集合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提供崗位、技術、銷路等多元幫扶,帶動產業發展。
類似的故事在海南墾區一次次重現。通過激活企業“一個點”,連綴產業鏈上“一條線”,喚醒產業集群“一大片”,海南農墾奏響了產業扶貧“協奏曲”。據統計,2015年底,海南墾區共有貧困人口3286戶12088人,截至今年10月31日,經屬地政府核準,海南墾區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
以業強村 鋪就鄉村振興路 富美圖景在眼前
“過去沒盼頭,現在干勁足!”日前,海墾控股集團2020年產業扶貧分紅發放儀式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響水鎮什龍村舉行。脫貧鞏固戶吉大榮靠著參與養豬特色產業,每年能領到2000元分紅。“景色美了,產業多了,這幾年,村子變化越來越大。”
變化得從一次定點幫扶說起。從2018年開始,海墾控股集團陸續投入約412.26萬元定點幫扶什龍村,相繼完成道路硬化、水利工程、戶廁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便民工程,讓“臟亂差”變得“潔凈美”,并根據村莊發展實際,積極引入扶貧產業,讓小鄉村有了美麗新貌。如今,什龍村已退出深度貧困村序列,今年新增4戶共11人已全部實現脫貧。
“樂業,才能安居。我們加強扶貧產業建設,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有錢賺,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海墾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開展企村結對幫扶工作時,該集團開展細致調研,利用海南農墾產業多元、人才資源豐富等優勢,組織多行業專家隊伍組成駐村產業扶貧工作隊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發展“造血”產業。
“根據當地優質氣候條件,我們已陸續投入124萬元,建設熱帶名優水果砧木苗圃扶貧基地,進一步豐富村莊業態。”海南省農墾科學院集團有限公司子公司海寶綠洲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澤興介紹,該公司盤活村莊周邊閑置土地,建起什龍熱帶作物種苗砧木苗圃扶貧基地,并從技術、種苗、管理和銷路等多方面進行幫扶,在當地培育紅毛丹苗、波羅蜜苗、檳榔苗以及市場所需的各類熱帶作物種苗業。“今年已向村集體分紅5萬元,激活村集體經濟。”
據了解,海墾控股集團在什龍村發展起苗木培育、黎錦工藝品制作、畜牧養殖等多元產業,完善產業鏈條布局,建立脫貧長效機制,以產業發展串起鄉村振興路,一幅鄉村富美圖景呼之欲出。
(本報海口12月28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