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多數標志的基本組合結構都是:標志圖形+中文字+英文的組合。這樣子已是有年頭了,說起原因比較尷尬,而且不是某一個人,是一個階段多數國人的尬。從發展的角度看,這是階段發展過程的結果,但根本上卻是品牌傳播的負擔。這樣不但無法國際化,更無法準確高效完成品牌傳播,如此說來這種組合的必要性就要理性對待了。
我們真正的市場化和成熟的商業化在時間上并不長,品牌及品牌傳播方面也同樣。最初的階段已學習、借鑒為主,成長到現在已不只是開放學習和借鑒的狀態,我們有了更多的增長與積累,現在的我們處在新的時代。這更需要我們認識自我,解構自身,由內而外的準確表達,品牌更是如此。上面標志組合的結果不是對不對,而是首先是否準確表達了自己,其次當下的時代需要什么……
在上個階段或者說過去吧,人們總覺得有個英文會時尚些,你看人家老外都是這么用……
要么就是International,所有人嘴里吊著個國際化,設計需求是國際化,設計師也說國際化,國際化幾乎成了普世“標準”……
有點尬的是大多數用的都是漢語拼音字母,但卻都是好驕傲的樣子……
更尬的是設計師或品牌設計公司,不僅圍觀起哄,而且還狠狠地推之又推……
有些人有些公司甚至到現在嘴里還天天說著“國際化”……
如此之下,這個標志圖形+中文+英文(拼音)的產物開始遍地開花,走遍南北。
總覺得別人的東西好,外國的月亮圓,雖說有點崇洋,但最少也說明了中國人一向謙虛的美德。不幸的是中國漢字本身的包容性和美感,幾乎盡毀。過去人們理解的國際化,就是把老外的東西拿來用,而現在的確需要從新審度。什么才是我們自己的,什么最能代表我們,如何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不管如何思考和表達,結果都是為了呈現出足夠清晰和相對準確的信息內容(品牌)。
信息時代帶來的結果是同步,時差更小,距離更短,節奏更快。但也帶來了對傳統和文化的侵蝕,也或會加快自身價值的流失,這是另一個問題了,這里不多說了。說回信息,信息要產生價值就一定需要傳播,特別是現在人們已疲憊于日常信息轟炸之中,想要有效的傳播信息更是不易。所以針對有效傳播的結果,所呈現信息內容的過濾和篩選很關鍵。也就是信息內容要更精簡、更精煉。
上面說的品牌標志的組合:標志圖形+中文+英文(拼音),為三個元素,也是三個記憶點。人類大腦的思維和記憶都是點式的,是通過點來完成組合,最終形成記憶,這也是為什么一句話好記,而一段文字不容易記住。對于上面的組合也需要三個點,準確說是三個部分來完成信息組合,相對來說不容易被記住,或者說記憶成本比較大;
品牌傳播方面也是一樣三個點是三次識別,大腦需要最少三次解讀才能獲取較完整的信息。這也是為什么本易品牌推薦品牌標志,先考慮中文品名的文字標志形式。不過也不是所有項目都適合,比如說很多品牌升級類項目,在面對優化和升級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原有品牌資產內容的承接問題。但無論怎么什么項目,更精簡、更精煉的標準是不變的。
我們所有工作都是為了品牌的有效傳播,所以更精簡、更精煉更更容易記憶,更容易產生傳播價值,也更容易為品牌加分。